3月21日(六) 若望福音七40-53
群眾中有些人聽了這些話,便說:「這人真是那位先知。」 另有些人說:「這人是默西亞。」但也有人說:「難道默西亞能來自加里肋亞嗎? 經上不是說:默西亞要出自達味的後裔,來自達味出生的村莊白冷嗎?」 因此,為了耶穌的緣故,在群眾中起了紛爭。
他們中有些人願捉拿他,但誰也沒有向他下手。差役回到司祭長和法利塞人那裡;司祭長法利塞人問他們說:「為什麼你們沒有把他帶來?」 差役回答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講話,像這人講話一樣。」 法利塞人遂向他們說:「難道你們也受了煽惑嗎? 首長中或法利塞人中,難道有人信仰了他嗎? 但是,這些不明白法律的群眾,是可詛咒的!」
他們中有一個,即先前曾來到耶穌那裏的尼苛德摩,遂向他們說: 「如果不先聽取人的口供,和查明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法律就許定他的罪麼?」 他們回答他說:「難道你也是出自加里肋亞麼?你去查考,你就能知道: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
然後,他們就各自回家去了。
釋經小幫手
聽了耶穌說話以後,你有什麼反應或意見呢?在福音中,有些說祂是先知、是默西亞;差役覺得祂的話很有吸引力;法利塞人說聽耶穌的話的人是被詛咒的…耶穌會給人帶來矛盾的反應和意見,因為祂點到每個人不同的需要和弱點。福音中,唯有一個人願意與耶穌對話,那就是尼苛德摩。很有意思的是,在這段經文只有他有名字,其他人只是無面孔的無名氏。尼苛德摩說要先聽取耶穌的口供,和查明耶穌所做的事,然後再說祂是否有罪。他願意先開放自己,真心聆聽,誠心觀察,也就是說,他願意和眾人和當時的掌權者有不同的意見。若望福音三次記載有關尼苛德摩的事;他在夜裡去找耶穌,聽了耶穌講到關於重生的事情(若一1-15);第二次是今日的福音,身為法利塞人的尼苛德摩在法利塞人中間衛護了耶穌;最後是在埋葬耶穌(若19:38-42),凸顯了尼苛德摩的膽量和對耶穌的關心。這三片段當中,尼苛德摩的話雖然越來越少,但他的行動越來越有力,最後成了耶穌死亡的證人。這顯示出了他的轉變,即他重生的過程;從一個沒有膽量的人到一個勇氣十足的門徒。有時候,我們覺得耶穌的標準太高,我們跟不上。為何不讓尼苛德摩的轉變鼓勵我們呢?開放自己,一步一步地讓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基督徒。沒有人有自然的勇氣,但是我們都可以求聖神鍛鍊我們,給我們比較開放的心。
種下種子
主耶穌今天對你說了什麼?
全心祈禱
主耶穌,即使要付出代價,我也願意尋找真理,開放給聖神帶領。請給我勇氣做名副其實的基督徒。阿們。
© 2015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