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福音五1-3,5-16 聆聽聖言 那時候,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動。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癒嗎?」那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那人便立刻痊癒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 那一天正是安息日。於是猶太人對那痊癒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他回答他們說:「叫我痊癒了的那一位給我說:拿起你的床,行走罷!」他們就問他:「給你說拿起床來,而行走的那人是誰?」那痊癒的人卻不知道祂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多,耶穌已躲開了。事後耶穌在聖殿裏遇見了,祂便向他說:「看,你已痊癒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就是耶穌。為此猶太人便開始迫害耶穌,因為祂在安息日做這樣的事。 釋經小幫手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他常復述自己可憐的遭遇,讓你情不自禁的想幫助他。然而,時間一長,你便發覺,他們習慣將一切不幸都怪罪於其他人,包括原生家庭、糟糕的伴侶、可惡的長上…即便你想幫他,但他卻不願意做出任何實際的改變。這就是受害者心態的體現。當受害者有什麼好處?就是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責任。他們基本心態是:「都是他人的錯,我沒有錯,我不必改」。在今日的福音中,那賴在地上的患病者已躺在池邊三十八年之久。耶穌一看見他,就知道他的心態,所以第一個問題問的是:「你願意痊癒嗎?」因爲只有有意願好起來的人才會痊愈。然而,那人一開口就怪別人沒有把他帶到水池去。長久面對這樣負面消極的人,很多人的耐心和善意也會透支。然而,今天耶穌願意給他一個機會,直接醫治了他,也叫他拿起自己的床,彷彿是告訴他,人要學會為自己負責。可是,很明顯的,這人雖然身體的疾病痊愈了,卻沒學會為自己的際遇負責。當他被法利塞人審問爲何在安息日拿床時,他又立刻把錯歸於治好他的人身上,後來得知耶穌的名字後,還去打小報告。今天,若這人的行爲讓我們心中感到不喜歡,就讓他的行爲提醒我們:也許不是天主或他人沒有對我們好,而是我們消極的態度,把生命中本可擁有的光彩、樂趣、和希望都給撲滅了。 品嚐聖言 「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活出聖言 遇到不幸,除了抱怨以後,思考你可以具體的采取什麽行動,爲自己負責。 全心祈禱 耶穌,請祢幫助我脫離受害者情結,也讓我有智慧和擁有這情結的人劃出健康的心理界限。阿們。 歡迎收聽語音檔,讓愛的聖言傳遍世界各地! ©2023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Author Archives: Verbum Dei in Taiwan (天主教主言傳教會)
03.20 (一) 好父親
中華主保聖若瑟 路加福音二41-51 聆聽聖言 耶穌的父母每年逾越節往耶路撒冷去。 衪到了十二歲時,他們又照節日的慣例上去了。過完了節日,他們回去的時候,孩童耶穌卻留在耶路撒冷,衪的父母並未發覺。他們只以為衪在同行的人中間,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後就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衪。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衪。過了三天,才在聖殿裏找到了衪。 衪正坐在經師中,聆聽他們,也詢問他們。凡聽見衪的人,對衪的智慧和對答,都驚奇不止。他們一看見衪,便大為驚異,衪的母親就向衪說:「孩子,為什麼祢這樣對待我們?看,祢的父親和我,一直痛苦的找祢。」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 但是,他們不明白衪對他們所說的話。 衪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 衪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 釋經小幫手 你和你的父親的關係如何?你的父親是一個怎麽樣的人?你從你的父親身上所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麽?有時候,我們的父親並不完美;或許他愛我們的方式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或許他因爲不同原因在我們生命中常不在。但當我們紀念耶穌養父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問問天主,祂透過我們的父親給了我們什麽禮物。耶穌的養父-若瑟,在福音中不曾説過一句話。然而,他對耶穌、聖母以及天主的愛卻在他的行爲中表露出來。就像今天的福音,當耶穌的父母發現祂走丟了以後,若瑟的心一定和瑪利亞一樣著急、自責。兩人馬上折回頭去尋找,但在找到耶穌時,只有瑪利亞和耶穌對話,若瑟一句話也沒有說。也許,若瑟理解並接納一個十二歲的男孩透過冒險來尋找自我定位的需要。雖然他心中也會擔心,但他沒有發怒和指責,只是簡單的、溫柔的迎接耶穌回家。若瑟的安靜不是冰冷、缺乏愛的沉默,而是懂得適當收斂自己的控制和保護欲望,讓漸漸長大的兒女有機會透過摸索而發現自己。我們可以在耶穌穩定健康的人格推斷若瑟的身教對耶穌的影響是多麽正面的。也許我們的父親也是一個沉默寡言,不善表達情感的人,但他的照顧和培養,我們是否看到呢?今天,如果你也是爲人父者,讓若瑟提醒你,除了滿足孩子們物質上的需求,一個父親是否更需要給孩子陪伴、同理、正確的引導,和穩定的支持呢? 品嚐聖言 他們在親戚和相識的人中尋找衪,既找不著,便折回耶路撒冷找衪。 活出聖言 檢討你和你父親的關係。你有什麽話要對他說?什麽愛要對他表達的嗎? 全心祈禱 聖若瑟,你是所有父親的榜樣。請為天下所有的父親代禱,祝他們身心平安。 歡迎收聽語音檔,讓愛的聖言傳遍世界各地! ©2023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03.19 (日) 醫治盲點
四旬期第四主日(喜樂主日) 若望福音九1-41 聆聽聖言 耶穌前行時,看見了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祂的門徒就問祂說:「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耶穌答覆說:「也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耶穌說了這話以後,便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了些泥,把泥抹在瞎子的眼上,對他說:「去,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罷!」… ─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於是,鄰居和那些素來曾見他討飯的人,就說:「這不是那曾坐著討飯的人嗎?」有的說:「就是這人。」有的說:「不,是另一個很相似他的人。」那人卻說:「就是我。」他們便將先前瞎眼的人,領到法利塞人那裏。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那天,正是安息日。於是法利塞人又詰問他怎樣看見了。那人就向他們說:「祂把泥放在我的眼上,我洗了,就看見了。」法利塞人中有的說:「這人不是從天主來的,因為祂不遵守安息日。」有的卻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奇跡?」他們中間便發生了紛爭。於是,他們又問瞎子說:「對於那開了你眼睛的人,你說什麼呢?」瞎子說:「祂是一位先知。」他們卻向他說:「你整個生於罪惡中,竟來教訓我們?」便把他趕了出去了。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了,後來遇見了他,就給他說:「你信人子嗎?」那人便回答說:「主,是誰,好使我去信祂呢?」耶穌對他說:「你已看見祂了,和你講話的就是!」他遂說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穌。 釋經小幫手 每一個人都有盲點。當我們和他人鬧得不愉快,很多時候不是因爲問題很大,或哪一方是絕對的對或錯,只是因爲雙方都有盲點,看不到對方所看到的,因而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立場。福音中,除了一個肉眼看不到的盲人,你是否能認出其它思想和心靈盲目的人?比如説:門徒和群眾認爲病痛是天主對一個人的懲罰,這是他們理解上的盲點;法利塞人即便看到醫治的奇跡卻頑固的以違反安息日為由而拒絕相信,這是他們信仰上的盲點。這些人因爲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盲點,也得不到耶穌的醫治。只有那盲人承認自己是瞎子並謙虛順服的按耶穌的吩咐去做,因而得到醫治。『「去,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罷!」… ─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因爲這個經驗,盲人可以說「有一件事我知道: 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他的這番話彷彿在鼓勵我們,不要害怕認識自己,或因爲自己的盲點被指出而感到羞愧或惱怒。這樣的經驗雖不舒服,卻是耶穌憐憫我們、愛我們的管道。耶穌想把我們從自己狹隘和錯誤的格局中拯救出來。福音中,一旦這瞎子開始看見,開始指出旁人的盲點時,便要面對他們的排斥。然而,在他的孤獨中,耶穌卻來找他,再次與他相遇,而他能夠感受到耶穌的陪伴和支持。在四旬期的第四主日,讓我們也求耶穌來醫治我們的盲點,讓我們從瞎子變成祂的門徒。 品嚐聖言 「去,到史羅亞水池裏洗洗罷!」瞎子去了,洗了,回來就看見了。 活出聖言 留意別人經常如何提點你的缺點。他們或許看到你自己無法看到的一面? 全心祈禱 主,請給我勇氣和謙虛,讓我能真實看到自己的缺點,並讓祢醫治改變我。 歡迎收聽語音檔,讓愛的聖言傳遍世界各地! ©2023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
03.18 (六) 比較的心
耶路撒冷.聖師啓祿主教 路加福音十八9-14 聆聽聖言 那時候,耶穌也向幾個自充為義人,而輕視他人的人,設了這個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一個是法利塞人,另一個是稅吏。那個法利塞人立著,心裏這樣祈禱:天主,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義、奸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每週兩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獻十分之一。 那個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祇是捶著自己的胸膛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罷! 我告訴你們:這人下去,到他家裏,成了正義的,而那個人卻不然。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釋經小幫手 人最愛比較。從寶寶一出生,父母就拿兒女與他人比:比身高體重、比聰明可愛、比成長里程碑;上學後,比成績才藝、比排行名校、比熱門科系;上班後,比薪資多寡、比地位頭銜、比房屋配偶;在人際關係上,比人氣權威,比IG粉絲…。但你是否發現,人越愛比較,心理便越不能平衡、越不健康。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講到一個愛比較的法利塞人。他心高氣傲的祈禱說:「天主,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彷彿列出自己的良好表現,天主就應該表揚他?在祈禱中,他還貶抑稅吏,彷彿抹黑別人就能讓自己顯得更好、更高尚。我們即聽出法利塞人的高傲,也不喜歡他這樣的行爲。然而,有時候我們卻使自己落入法利塞人這樣虛僞的思維。試想,當我們批評別人的不好時,豈不是在間接的表達自己比別人好,有資格去批評他人、判斷他人?今天,試反省,當我們很理所當然的判斷他人時,耶穌會做什麽呢?福音中耶穌沒有提到法利塞人的下場,也許這就在暗示,在天主眼裡,不實際且懷有惡意的吹噓,並沒有任何意義,更不能討得天主的認同。相反的,那謙卑向天主祈禱的稅吏卻獲得天主的俯聽,成了正義的。今天,若我們也像那法利塞人有愛比較的心態,就讓我們意識到,天主能夠看透我們的心,而祂在乎的不是外表也不是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而是我們心中真實的自我。 品嚐聖言 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活出聖言 當你要和別人比較時,切記天主看的是人心,愛的也是真實的你。 全心祈禱 主,在你面前我無需隱藏,請接納我樸實的心,別讓它因比較而不踏實。 歡迎收聽語音檔,讓愛的聖言傳遍世界各地! ©2023 台灣主言會版權所有。歡迎使用,但請表明文章來源.